2014年7月26日--由國防科技工業“難加工材料加工”技術研究應用中心和慧自得市場營銷策劃(北京)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航空航天難加工材料加工技術研討會”隆重召開。
航空領域的創新周期正在加快,在五年左右的時間,便有一批新的制造技術投入到應用當中。因此,對于制造業而言,只有跟上世界航空產業新技術的應用和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融入到世界航空制造體系之中。航空制造業又具有極大的特殊性,眾所周知,目前的航空領域正向輕量化方向發展,難加工材料的比例在飛機零部件中越來越高,加工制造過程中任何的加工不當、效率低下、質量問題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航空制造業對制造工具和手段有著非常高標準的要求。
在國防科技工業難加工材料加工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任徐九華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李亮教授的倡導下,世界知名的機床、刀具、控制系統、軟件、切削液供應商同來自航空航天企業近40位技術骨干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討論,話題主要集中在:高性能的機床設備及解決方案、高效耐用的切削刀具、智能化的控制系統、適應性的數控程編技術、穩定的冷卻潤滑技術、精微加工的特種加工設備。
瓦爾特 新挑戰需要新方案
瓦爾特全球能效中心航空航天行業經理Jim Dale先生從刀具角度,為與會者介紹了瓦爾特針對航空航天重點部件的全方位的解決方案。重點有:機翼加工,材料主要為鈦合金和鋁合金;機身加工,材料主要為復合材料;起落架加工,材料主要為鈦合金和高強度鋼件;發動機加工,主要是難加工材料的加工。
針對機身刀具方案,瓦爾特展示了9款產品,有用于5軸實現型腔精銑的,還有用于粗銑的銑刀產品;針對CFRP結構件加工,瓦爾特給出了9種刀具產品;針對襟翼導軌刀具方案,也是同樣數量的刀具產品,都用于鈦合金材料的加工;另外還包括起落架刀具方案、發動機刀具方案、發動機機匣刀具方案、渦輪葉片刀具方案的全面介紹。
作為創新型企業,瓦爾特針對航空航天領域擁有很多技術創新,比如HSM ConeFit™ 鈦合金件型腔精加工。刀具懸伸可達 4、5、6 和 7×Dia, 滿足較深型腔的加工要求,Cone-fit 接口設計, 保證刀具跳動精度,全新設計 Ti 50 特殊的背切設計, 優化了層切時的表面質量,全新設計 Ti 50 具有 0.5、1 和 1.5×Dc 切削刃長,Da = 25mm。另外,就是HPC-用于鈦合金加工刀具,刀具擁有增強的側韌帶設計和副切削刃減震設計,還有不等螺旋角設計,特殊的柄部處理可防止加工時被拉出,最重要的是,該產品有用于外冷的冷卻槽以及內冷卻孔設計。
除了以上兩大技術創新,Jim Dale先生還介紹了瓦爾特Sky·tec™ - NFT, NMT, NRT 刀片槽型以及陶瓷刀具技術。最后對瓦爾特于2013年EMO展會上推出的低溫冷卻技術做了簡要介紹,該技術主要用于葉片銑削,采用二氧化碳冷卻技術,極大降低了材料的熱變形,對工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都有極高的提升。
海德漢 持續技術創新
約翰內斯·海德漢博士(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興全博士對航空航天領域面臨的挑戰與需求進行了充分的分析。挑戰一:新型難加工材料--超高強度鋼、高溫合金、CFRP、C/C、C/Si等;挑戰二:零件結構變得更復雜;挑戰三:更高的加工質量要求;挑戰四:加工能效 / 綠色制造;挑戰五: 新加工原理/工藝(增材制造/高能束)。
因此,航空業零部件加工需要有效機床操作,如CAM生成程序編輯使用舒適性以及程序流程的可讀性;較高的生產效率,如加工后無需大量手工作業,進行快速而精確的機床操作;出于對貴重原材料加工的考慮,需要高加工精度、穩定切削條件以及高可靠性的五軸加工;最后是可跟蹤性,需要完善工藝文檔以及在機尺寸檢測。隨后,張博士針對測量/檢測技術,為與會嘉賓就單場掃描技術、絕對式測量技術、高效智能在機檢測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介紹。
作為張博士演講的第三部分,他對海德漢的數控加工技術做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包括海德漢的高速加工技術、五軸加工技術、復合化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以及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其中海德漢的動態高效、動態高精技術引發了眾多討論。
海德漢“動態高效”功能集成了TNC的多項重切削數控功能:自適應控制--AFC功能根據加工條件優化進給速率;有效振顫控制--ACC功能降低振顫趨勢并允許用戶使用更大進給速率和更大進給量;擺線銑削--快速銑削槽和型腔。它使操作人員工作更輕松,加工速度更快更穩定,結果更加可預見,從而提高效率。“動態高效”提供有效的智能化加工控制功能,提高材料切除率的同時,縮短了加工時間。另外,正如海德漢數控系統的一貫傳統,這些功能同樣非常方便用戶使用。
達爾康 軟件智能夾具與自動化生產
Delcam中國總部技術總監翟萬略先生從事CAD/CAM應用及企業信息化系統實施咨詢工作十余年。在高速、高效加工,機器人車身加工應用、數字化毛坯、五軸高安全性加工以及數控機床在線質量控制、自適應加工、工藝質量自動化方面有豐富的實施經驗和創新思路,同時是轉化國外先進制造技術到國內制造業應用的領先者和倡導者。他以“軟件智能夾具與自動化生產”,展開了針對CAD/CAM在航空航天領域典型應用的闡述。
Delcam關注以下技術:一是自適應加工技術,精準制造需要考慮加工部分的定位、毛坯的初始形態、精加工需要的形狀三個方面,一個環節不能實現,那么自適應加工將不能進行;二是機床工藝精度檢測,主要是測頭的誤差補正、五軸機床旋轉軸的誤差監測以及檢測系統穩定性避免錯誤,另外就是需要有報告生成和可追溯性;三是工序監測;四是生產工藝自動化,這里包括自動驅動和過程監測、減少人為操作、預知和避免錯誤發生、在企業信息管理平臺傳輸數據、自動歸檔關鍵數據,形成閉環制造;五是增材制造;六是機床機器人;七是系統自動化。
翟萬略先生又以波音787飛機翼板、起落架連接關鍵件以及葉片加工為例,為與會者詳細介紹了Delcam在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的貢獻和優勢,引起了在場聽眾的一致好評。
恒輪 關注復合加工和重切削
恒輪機床資深專家顧海龍先生就HELLER徑向進刀系統、HELLER新型的銑車復合加工、五軸重切削、空間的重切削以及四軸加工的重切削應用五個方面,闡述了HELLER在航空航天領域復合加工和重切削方面的優勢。
在傳統車床上進行非旋轉類工件的車削加工,這就涉及到如何在車床上固定工件、如何找到車削旋轉軸、如何進行工件的動平衡以及當一個工件上有多個車削旋轉軸,如何重復以上工作等等問題。而HELLER徑向進刀系統是在臥式加工中心上實現復合加工。設備具有U-軸(DIN),可以提供一條附加數控軸,用來控制在U方向的運動(平行于X軸,垂直于主軸中心軸);徑向進刀系統,是指整個系統,包括U-軸、平面車頭和實現徑向進刀片的刀柄結構,以及機床上相應的機械結構;平面車頭,是指可以實現刀具機械調整的機構,整個平面車頭可以作為一個刀具放在刀庫中。HELLER新型的銑車復合加工C 系列機床提供了HELLER最好的工藝能力。這個系列的機床將兩種最重要的加工工序整合到了一起——車削和銑削,非常適合高切削力的重切削。就五軸重切削而言,HELLER介紹了兩款適合五軸重切削的主軸,分別為叉型擺動頭PCT 100和萬能翻轉頭PCU 100。
與會者結合自身的加工現狀,提出了很多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與演講者及進行了深度探討和交流。雖然一天的會議安排得很緊密,但很多與會者還表示意猶未盡。徐九華教授對研討會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出于航空航天領域的特殊性,很少有機會能把該領域如此多核心企業召集到一起,并找到共性問題做集中解決。此次以難加工材料加工解決方案為主題的研討會,定位非常精準,為供應商和使用方提供了一個對等的、定制的交流平臺,不僅解決實際加工難題,還展示了航空航天制造領域未來的發展熱點和前景,有效促進了該領域產學研這一生態鏈的發展。”
| 圖1. 國防科技工業難加工材料加工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任徐九華教授 |
|
圖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李亮教授 |
|
|
| 圖3. 瓦爾特全球能效中心航空航天行業經理Jim Dale先生 |
|
圖4. 約翰內斯·海德漢博士(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興全博士 |
|
圖5. Delcam中國總部技術總監翟萬略先生 |
|
圖6. 恒輪機床資深專家顧海龍先生 |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